发布日期:2020/11/14 20:39:24 访问次数:3027
河北外国语学院作为河北省十所应用型转型高校试点之一,近五年在教学上将应用型改革全面落地,不断地为社会输送着大量的令人惊喜的应用型人才。
“传奇学子”:在世界舞台上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为国内外总统、总理担任随行翻译的西班牙语郭寒凌、英语李凤丽、法语毕肖婷……
“明星学子”:在全国竞赛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斩获全国无人机应用创新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的无人机学子团队;荣获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的计算机学子;担任北京《天下财经频道》主持人,曾对话墨西哥总统、法国总理、亚美尼亚总理等多国政要的学子董婷婷...
这些学子印证了河外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足迹。多年来,河外教学思路拔新领异、教学体系华丽转身、教学成效精彩蝶变。河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秘笈是什么呢?
一种“多语同修,跨专业复合”的培养模式
75个语种覆盖全球:河外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开设75个语种,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覆盖了冬奥会92个国家官方语言,形成了通往世界的语言丝路。河外已经成为了省内外相关单位及高端会议语言服务主力军:是河北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援非、援拉工作外语人才支撑基地、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多语种翻译选拔基地、河北省高端人才引智工作站。
学校参与大型翻译志愿活动达261次,累计11万余人次。如中国·石家庄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地方领导人会议、第六届国际物流发展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河外学子在会上的出色表现获得了省政府的致信嘉奖,新华社等百家媒体对河外高水平、高质量翻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行了广泛报道。
多语同修,1+2模式,两种转型同步推进:河外立足外国语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以75个语种为引擎,以47个本科专业为方向,围绕一个原则,即:办行业里的专业,办专业里的外语;创新了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多语同修,主专业与非通用语种并列主修;二是1+2模式:“专业外语+英语+非通用语种”或“技能专业+技能英语+非通用语种”,这两种模式都是对专业型、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有力、有效地打通了传统专业的壁垒,培养出的学生可以跨学科直接为新兴复合产业服务。
人才分层,多渠打造,深研培养产出丰硕:河外通过不拘一格的教法、学法、学习工程、人才分级等路径,多渠道打造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校创新的“语言自然学习法”、“版块式单词教学法”、“五层人才培养理论(即大众层——骨干层——精英层——核心层——旗帜层)”和“万词千句百篇工程”,有效的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外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既懂专业又通外语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时取得了丰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研成果,如两项教改成果分别获河北省第七、八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各级教改课题18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21篇。
一组品质课程升级的主旋律
绘制课程基本功图谱,夯实专业根基:为了让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知识应用、人才培养、对标社会需求更加精确,河外让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要制作出基本功图谱。如语音、拼读、单词量、构词构句语法这些是学语言基础层的基本功,语言文化、历史、思辨能力这些是学语言高于基础层阶段的基本功,只有条分缕析将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摸”清楚了、学扎实了,分版块分层次的将基本功练实练透,才能有坚实的专业“地基”,才能真正意义上强化其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展示、综合性应用能力。截至目前,各专业主干课程基本功图谱覆盖率达85%。
挖掘课程大背景,涵养专业文化:河外课程建设中提倡让语种的学习浸泡在文化中,成长在专业的大背景中。每个专业都开设语种课程,而所有语言课开设文化背景课程,河外更提出了语言课程中要融入文学、商贸、文化、金融、教育、科技、地理等16张历史明白图的学习。用厚重的文化底蕴助力语言学习的快速提升,只有真正的全身心走进语种国家,全方位了解它,才能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小语种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才能学出“有血有肉”的语言。
构建五级金课,锻造课程品质: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提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了教师可以“踮一踮脚”就能够着金课,结合河外课程建设的原则“千锤万凿出深山”,设置了五级金课体系,多样化的打造课程,即: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级金课、院级精品课、精品微课,来鼓励教师在各种课程中打造适合自己层次的金课,截止到目前,河外的5门课程被评为河北省一流本科立项建设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课程在省级外语微课大赛中获奖,学校还建设了14门金课。
准职业人培养,焕新课堂景象:2015年以来,河外践行着一种“准职业人”培养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结构,老师从“讲和教”变成“启和导”,实行小组建设和老师集智备课,学生集智备学,学生讲,老师听,扭转了课堂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链(问题链),三步(课前导学、课中导练、课后实践),五导(导学、导教、导评、导演、导练),七环节(回顾、导入、自学、探究、归纳、练习、创新),重建了课堂结构。河外创造的80个教学法,如“倒插柳”式教学法、“车间式实境课堂”、“语言自然学习法”等全盘焕新了课堂景象。实现了五个转变:即“从排排坐变成围圈坐,从老师讲变成学生讲,从从没兴趣学变成不想玩,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从“绵羊”变成“学狼”。达到了三个结果,学生的学习状态变了,教师的职业状态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目前“准职业人”培养课堂已成为河外教学的新常态。
一条从“火柴盒”走向广阔天地的康庄大道
走出“火柴盒”,天下无处不课堂:河外在“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能随时随地就地取材取景地教,让课堂活起来,把概念、理论、公式拿到火柴盒课堂之外讲,将教学放到做的现场,让学生身在其中、身体力行、亲眼目睹、亲手操作,使教学具有可触、可摸、可看、可感、可体会、可操作、可实验的场地,让学生尽量体会、看到、动手、操作,甚至可以发明。打破火柴盒课堂,就是实现让学生所学与所练能够与社会需求直接对接。
情景实训室。河外打造专业语言情景实训室,师生利用情景实训室异国风情的环境了解语种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语言自然学习法和版块式单词教学法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给予指导,使外语类专业的校内实践达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的效果。
专业公司化。专业公司化即一个专业或相近的几个专业成立一个实体公司,让学生进入公司中做员工,让学生切身感受经营过程,通过“专业公司化,班级部门化,教室工作室化,学习小组科室化,组员员工化”建设公司,开展市场经营,承包对外项目,通过真实的业务项目的完成过程,让项目带动教学,让学生在真枪实弹中锻炼自己,实现课堂内容、课堂方法、学生成长模式、经验积累、产学研合作的转变。
企业示教室。河外在产教融合和实践教学单位都建立了示教室,学校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企业示教室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单位安排行业一线的“师傅”对同学们进行实战型授课,学生每半天实操2-3个小时,理论讲授1-2个小时,并且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实现了产教融合及实践教学单位对人才培养地深度参与。
多功能教室。河外把所有教室升级成集公司办公室、教具学具集合室、多媒体室、红外语音室、书房、车间式实境课堂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室,把课堂打造成公司实际业务的环境,教师在教室上课就像在工作室上班,工作室成了教师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本人特长的平台,成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创意、创造、创业、创新的天地。
开展八合作,校企无事不育人
河外为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展“5551”工程,即同世界、国家500强、省100强、市50强单位合作办专业,共建师资、教材、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科学研究项目等。河外采用“引企入校、引会入校”的方式,通过校企共建、企业课程嵌入、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能竞赛、企业实习实训的“五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让企业、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到学校专业的建设中。河外还发起成立河北省校企合作促进会,与全国21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就业关系,为促进学生就业搭建了平台,实现学生与就业无缝隙对接。
今天的河北外国语学院,在应用型“量”的积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培养出的一届届应用型人才在各行各业中供不应求,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伴随着占地2107亩的河北外国语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区的拔地而起,河外的应用型转型必将会走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成熟、更长远!
上一信息:河北外国语学院打通了教学革命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