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外观点

1招教你“沉浸式”学外语

发布日期:2021/8/11 8:33:30 访问次数:3016

很多人给学外语贴上“太难”的标签,一味的苦学、硬背给语言学习增加负担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出现畏难情绪。只有找对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河北外国语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校长孙建中带领大家在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探索、实践、创新之路,原创出了“语言自然学习法”。今天,我们以“语言自然学习法”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大家的语言学习有所帮助。

从呱呱坠地开始,每个婴儿都处于“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牙牙学语,早期的输出只是为了表明意思。虽然并不是完整的语言表达,但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规范,形成了夯实而自然的母语体系。

然而,从小学到大学任何一个阶段,我们似乎习惯了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先学语法、句式和时态等语言规则,力求在一开始就能说一口规范的外语。但其实,这种“墨守陈规”往往成了语言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与自然规律下的语言学习成了反向对比。孙建中校长洞悉了个中差异,提出了河外原创的“语言自然学习法”。

什么是语言自然学习法?

语言自然学习法,就是用幼儿学习母语的方法来学习外语。

首先,创设一个“外语小语境”,让学生运用外语的思维和语言交流。仅仅如此还不够,语言自然学习法的精髓,更在于如何把现行的第二语言学习程序颠倒过来,先解决“会说”的问题,然后再去研究“怎么准确地说”的规则——它要求学生不管自己发出的语音、语调准不准,都大胆按照“示范的外语句子”去说、去练、去模仿。

“语言自然学习法”六部曲

一听——自我创设语境。语言的第一听众是自我,能够把语言在脑海中形成整体画面,是自我训练的有效途径。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自言自语,随时随地的创造外语环境,把自己时刻“浸泡”在外语环境中,从而培养外语语感,逐步建立外语思维。

二看——善于观察。情景式思维练习,就是看以该语种为母语的人对事、对物、对所感所想是怎么用语言输出和表达的,注意“语”、“言”过程中的每一个发音环节和细节,用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充分营造口语练习的广阔“情景空间”。

三模仿——“地道的”语言陪练。选择语音、语调、用词符合该语言母语国家语言习惯与标准的人作为模仿对象,从舌位、口型、音调进行刻苦训练,最终达到“有模有样、仿则必像”的效果。

四说——双向、多向交流演练。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沟通、交流。经常性的交流演练,才能使语言“活”起来。伙伴群体、学生宿舍和社团组织都可成为交流练习的阵地。

五认——做到“一见如故”。对所学过的词句,见面就能认出来、说出来。

六书写——做到想法书面化。经过以上几个阶段,最后进入书写环节,将所说的形成文字。

语言自然学习法在河外

“语言自然学习法”在河外的实践过程中,突破了两大制约:

一是弥补了语言“自然环境”的缺失。河北外国语学院打造了硕士为主、博士为旗、教授为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师资团队,聘任了以各语种为母语的外籍教师,让学生们进入语言课堂,就置身于“外语语言世界”里,如同幼儿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样,让“必须说外语”成为学生生存、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二是解决心理障碍因素。从学习母语中来反观外语的学习,我们发现,胆量与学习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学习者害羞腼腆的心理障碍就是学习外语的最大瓶颈。突破心理障碍,勇敢的“放下面子、亮出胆子”就是学好外语的基本前提。河外创立了极具特色的“西点口语训练军团”,不仅训练学生们“专注、坚持、征服”的精神,更让学生们突破心理障碍的瓶颈,敢于开口。

【讲在最后】

“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要利用好假期时间,做好“学习方法”的储备工作。同时,制造条件,在实践中应用“语言自然学习法”,练习本学科语言,从而实现弯道超车,迎接下学期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