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8/9 9:17:15 访问次数:3261
《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国从古至今讲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采多方之智,集众家之力。高等教育步入新时代的今天,运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形成思维开放和智慧的碰撞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集体备课制度得到广泛推行,成为许多学校校本科研的重要形式。集体备课不仅是推进课改的主要平台,开展校本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机制。
经过河北外国语学院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校长孙建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探索、实践、创新之路,开创了他独有的“应用型大学课堂教学60法”,为众多民办大学树立了行业标杆。在集体备课制度的基础上,河北外国语学院形成了更为完整的“集智教学法”。
集智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整合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思维开放和智慧的碰撞。具体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集智备课,二是学生的集智备学。
教师——集智备课
教师的集智备课,是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教研探讨中,充分发挥个体智慧和作用,合理分工,高效合作,形成教学前和教学后的思想探讨与交流,资源共享改进与互助,有效进行教学的集体活动。
同科目、同领域的教师就本学科内容进行教研活动,通过同头课、同类学科、同个班级、特定主题等多种形式的集智备课展开深入探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逐步夯实集智教学的基础。
然而这只是河北外国语学院“集智教学法”的一个层面,孙校长更是将“集智”延伸到学生的领域。
学生——集智备学
学生的集智备学,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首先要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具体要求,设计不同方案,完成课前任务准备;
课堂中,学生进行组内或组间的合作学习与探讨,根据教师的引导,发散思维;
课后,学生将课上成果进行延伸讨论,通过多方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形成兼具众人之长的学习成果。全员参与,资源共享,围绕问题,积极探讨,共同总结,形成反馈教学的集智成果。
案例分析:
以《大学语文》课程的“中国风歌曲赏析”为例:
课前,担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进行集智备课,探讨中国风歌曲的形成过程、内容、特点和影响,形成教学讲义,并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置导学案的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中国风歌词,参考古代诗词,套用已有乐曲,剪辑或真人出境拍摄视频,形成完整音乐MV制作。另外,要求学生发散思维,集智讨论中国风歌曲的现状和优劣。
(△学生ppt展示)
课上,各小组将集智备课的成果一一展示。学生作品中,引用、化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这在一方面通过“用典”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另一方面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对展示作品进行分析研读,探讨总结中国风元素。其中,更有组别进行现场表演,一度将课堂氛围推至最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兴趣。
课下,学生通过集智探讨,将课堂其他组别作品进行二次赏鉴和修改,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品深加工。一堂课结束,每位同学都参与了集智教学过程,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成果,完善了学习过程。
总结:
集智教学法,不仅汇集教师之智慧,更激发学生之智能。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组内——组间的多维度集智教学,激发了课堂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角色感,完善了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全员参与,教学内容全员整合,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牢固所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集智,不仅是一个集齐教师、学生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生如何协同做学问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