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建思政 > 网络思政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发布日期:2024/6/8 10:26:43 访问次数:442

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是我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

20246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宣传口号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让文物活起来  赋彩美好生活

文物应保尽保  文明生生不息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提升保护水平

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今天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和文博系统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文化和旅游系统的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的由来】

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源于专家学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倡议。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

2005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2005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随着“文化遗产日”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活动机制的逐步完善,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遗产的内容】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活动文化】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四鸟绕日”,来源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饰图案。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的“十二”与四鸟的“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可以:

1、唤起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建立并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

2、推动各级政府切实改善和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3、凸显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全球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的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求“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