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外要闻

河北外国语学院张朋亮老师翻译图书《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引发社会关注

发布日期:2024/7/18 10:04:07 访问次数:712



“汉字无罪,工师其罪。世界上的任何语言在表达相同内容和思想的能力上是无差别的。”关于语言的功能《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里如是写道。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著写,河北外国语学院张朋亮老师翻译的一部文化史图书。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


河北外国语学院张朋亮老师

去年1月,《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在张朋亮老师历时10个月的翻译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一经发售,便得到国内众多读者的青睐,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翻译的太酷了,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一位读者真切地说道。

作为本书的译者各种访谈也纷至沓来。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为特邀嘉宾讲述汉字演变过程后,7月15日,广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遇见好书》栏目专程来到河北外国语学院,与张朋亮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张朋亮,西南政法大学翻译硕士(法律笔译方向),现任河北外国语学院德法语言学院三级学院院长。《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并不是张朋亮老师的唯一译作,他先后翻译出版了《全球化与澳门》(合译)、《时间大劫案》(合译)、《天气预报——一部科学探险史》、《驯服时间》等著作。在翻译的道路上,张朋亮老师稳扎稳打,行稳致远。

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这本书呢?张朋亮老师谈到,“自己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都会写汉字,也都会打字,但是作为表意文字的中文,打印机是怎么产生的,这让我感到好奇,于是开启了这本书的正式翻译。”

翻译的过程并不顺利,中文打字机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办公用品,在20世纪80年代后便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张朋亮老师表示,“我自己本身没使用过,对相关结构、部件和操作技法缺乏切身体验,这确实有点无从下手。”为解决这个难题,他广泛搜集了打字机的相关资料,购买了早期的《中文打字机操作与维修指南》等技术参考资料,并多次到省图书馆查阅相关史料,终于对中文打字机的结构和用法有了深入了解。

“最终的译本我本人还是非常满意的。”张朋亮老师提到,“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学校给予我的支持与帮助。作为一所应用型的外国语本科大学,学校始终支持和鼓励师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和实践,孙建忠校长对我的译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破格批准我提前享受讲师待遇。希望未来在翻译道路上坚持‘专注、坚持、征服’的河外精神,不断为河外综合翻译服务水平贡献力量。”

河北外国语学院董事长、校长孙建忠院士表示,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智能输入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输入方式的革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智能输入系统,用户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学习和使用汉字,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同时,智能技术也为汉字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如利用AI生成书法作品、个性化字体设计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最后,张朋亮老师寄语同学们:学好一门语言,为我们了解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打开了一道大门,让我们体验到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语言一定要足够勤奋和扎实。希望语言专业的同学们能够夯实基础,积极实践,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学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复合型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