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11/5 15:32:31 访问次数:8728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高校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关键问题最直接的回答。它绝不单是教务部门或院系教学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大学功能定位和管理理念的调整,涉及大学治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涉及大学管理体系及组织方式的调整,涉及大学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创新,因此,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明确高等教育质量主要由市场检验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而为之。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考虑成为社会需要型人才应具备的要素和应具备的专业才华。依据“人”具备哪些素质,“才”具备哪些素质,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设置我们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对接国际人才需求的标准、能力。课程设置一方面要思考理论、基础、知识性的课程应该有什么;另一方面要思考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课程是什么,要满足行业、用人单位的需要。需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健康中国2030”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等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对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遵循“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对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原则,根据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及市场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要把“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教育贯穿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以“课程体系服务行业岗位”的原则,按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全面推进模块化和课程链教学。
制定特色“教学计划”。怎样培养人就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什么人就是专业方向和专业理想,为谁培养人就是国家政治制度属性。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中研、在做中创”。尤其要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依附于理论教学,注重“学中做”;第二层次独立于理论教学,强调“做中学”;第三层次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注重“做中思”,并且让学生在思中做;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实践导向学习的课程或项目,让学生做到“做中学”。
人才培养坚持四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国际化。在课程设计上实施“1+2”模式,即“专业+英语+小语种”,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把国际法、国际商法或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等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让学生通过学习国际商法来了解国际规则,并且会运用国际规则。专业外语词句打造出系统,凸显国际化。
用文化给专业垫底,用基本功给实践垫底。让语言和专业的学习浸泡在文化中,加大中国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学习,用厚重的文化助力语言学习的快速提升。
课程内容成模成链。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标准相对接,并且要与时俱进,
随时把课程前沿的知识、技能及教授一线的经历经验补充到课堂上去,并且每门课程之间要有逻辑递进、承上启下的关系,与工作的过程顺序相一致。
创新创业教育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开设成必修课或选修课,或定期邀请专家或成功的企业家进校园进行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优秀并且可行的学生进行创业等,并且制定配套的学分互换机制。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绅士风度、君子品格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要和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的人才,是为用人单位培养一起创业、创新、创造的人。培养的不仅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还是行业的管理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事业的热爱度、忠诚度。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出既有底蕴又有知识又会操作的应用型本科生;对于专业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培养学生一种劲儿,即在“专注、坚持、征服”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绅士风度、君子品格”。
培养学生对国家荣誉的责任意识,建立学生自信、乐观、活泼、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习惯和德行要让学生主动追求并亲自体验。
培养学生独立辩解能力和自我担当意识。按理想的做人标准和做人规格标准培养学生,课堂上要让学生学生活、学做人,学社会生存的基本功、家庭生活的基本功,良知的基本知识。培养具备深厚中文底蕴、英语特长、多才多艺的学生,用心理培养式教学法,心理培养式教育法。
培养学生语言底蕴和思维思“bian”能力:一是辨别的“辨”,一是辩解的“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生存意识,培养他们独自亮相的能力、主动亮剑的能力、团队亮阵的能力;培养学生打造自己观点、生产自己观点,自己说的话必须是新的,随时能站起来讲解,形成质疑、批判、争论的氛围。
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君子品德、绅士风度”,培养熟悉世界公民礼仪、世界通史、能参与到国际会议、国际事业、国际竞赛活动中的学生。
培养人人都有特长、人人在学校都能体现价值、人人在学校都能找到位置的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专用能力、专业拓展知识能力。
要培养有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有职业道德、有很强的专业听说能力的外语人才培养。听、说、读、写、背的能力。听,辨声;说,正能量的强词夺理;读,读书,睡不着觉,床头搁一本书,自己管着自己深夜读书;写,把口语变成书面语。背,将固定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学生要有母语底蕴,就需要博览群书、博闻强识。并且要有语言组织能力,对历史上的典故以及各类知识,要像遣词造句一样能随时调度使用。
上一信息:专业外语人才是新时代的“弄潮儿”
下一信息:献给河北抗击疫情英雄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