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共服务 > 社会捐赠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汶川儿女班”等河外校友纷纷为新校区建设贡献力量

发布日期:2021/4/15 10:51:14 访问次数:2870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恰逢河外新校区建设,河北外国语学院开展了“我与母校共建绿色新校园”活动,全校师生、热心组织纷纷响应,积极捐树种树,其中不乏河外的“老同学”

多一片绿叶,就多一份温馨,心怀感恩行天下,河外永远是你的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第三天,河北外国语学院校长孙建中不顾余震危险,带着22.3万元善款亲赴灾区,成为首个走进地震灾区的大学校长。他从灾区带回22名孩子,组建了“汶川儿女班”,学校全免他们的学费、住宿费,每月发放500元补助,逢传统节日发放1000元过节费。该校还招募22个“爱心助学家庭”进行结对帮扶,让这些孤儿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河北的亲情。

13年过去了,“汶川儿女班”的同学们现在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们都在自己的幸福道路上不断前行,但同时,他们也一直关注着母校——河北外国语学院的发展,王道宇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得知母校开展共建绿色新校园活动后,马上联系同班同学,大家纷纷表示要为母校新校区“校友林”贡献力量。

苏泽丽、段岑、三岚、邱诚……虽然大家隔着千山万水,有着时差,但汶川儿女班同学在班级群里纷纷响应号召,共筹集爱心购苗款13700元,其中也包括第一任班级辅导员张解放老师(已退休)。同学们表示,种下的是树,播种收获的是希望与欢乐,这充满着温暖与爱的树苗,将陪伴着河外一起成长。

像“汶川儿女班”这样为河外发展贡献力量的校友还有很多。

王天龙、陆飞、冯丽珍三位校友共捐赠树苗基金11000元,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王天龙,2009年毕业于我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现就职于广东建工对外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

他说:“母校的教育之恩,我终生不会忘记,得益于河外的严格教育,学院领导及老师们的热切关怀和培养,才改变了我自己的命运,同时使得我有能力,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族命运;也使得我能力为我单位在海外开疆扩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天龙对母校捐赠一万元“校友林”基金,并抒发了自己对绿植的想法:栽种四季常绿的树木,即便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校园依然生机活力;松柏除了常青和挺直之外,树木成林以后,比较厚重且有历史感,和校园的朝气蓬勃能够互衬互影,凸显校园文化底蕴。

陆飞,毕业于河外09届韩语专业,现就职于河北简卓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

冯丽珍,毕业于河外09届西班牙语专业,深耕于外贸行业多年。

他们说:“感恩母校的培育,不仅在这里收获了学识,而且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现在的功成名就,对母校的感激一直在心里,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正好借此母校新校区植树之计,我们也愿意与众多学子们一起种下希望,期待小树将来长大成苍天大树!衷心地祝愿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深深地祝福学弟学妹们都能学以致用,收获美好的明天!”

孙校长说:“树高千丈忘不了根”,我们也都深感到每一位河外学子对母校深深的爱,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河外的浓浓情。居里夫人有言:“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好好生活,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春来温暖到人间,全校动员齐种树。“我与母校共建绿色校园”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团结意识,增进了师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关心公共事业的热情。

青年是祖国的接班人,应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建设者。习近平曾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种下一棵树便是种下一份希望,一份责任,一个梦想。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新校区能绿树成荫,带来一丝清凉。我们曾在烈日下挥洒汗水种下一棵棵树苗,心怀着“我为校园添新绿”的心愿。就让我们亲手中栽下的树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待到来年学成归来时看见树苗聚成一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