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河北省教育厅关于2021年度助学贷款提额操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9/13 17:24:36 访问次数:5658



图片
图片
图片

LOAN

2021年度

助学贷款提额操作手册

(生源地学生在线系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登陆学生在线服务系统

图片


学生可采用账号密码登录,也可采取手机号登录

图片

手机登录注意事项

①同一个手机号每天发送验证码次数限制在5次,超过次数后,需明天再操作

②验证码收到后,有效期5分钟,过期失效

③验证码收到后,在有效期内,输入次数错误超过3次,验证码失效



图片

贷款提额申请

图片


步骤一

登录在线系统后,在可以进行贷款提额操作期间,首页会出现“贷款提额申请”菜单模块,点击“贷款提额申请”进入下一步操作。

图片

注意:以下情况无法贷款

①无2021年度新办合同;(学生可直接申请办理2021年度新合同)

②县资助中心已汇总提交合同;(请联系当地国家开发银行分行退回合同)

③已按照最新政策规定上限办理合同(本专科生上限12000元,研究生上限16000元)

步骤二

若学生存在可进行贷款提额申请的合同:点击“贷款提额申请”后会弹出“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度提升有关说明”,展示如下。

图片

点击“有关说明”最下方【提额申请】按钮,将自动进入“贷款提额申请界面”;展示如下图,图中会展示合同编号和合同原始金额信息。

图片

点击上图中“提额申请”按钮,自动弹出贷款提额政策说明,界面如下。

图片

点击“我已完整阅读并充分理解上述政策”进入贷款提额申请录入页面。

贷款提额申请录入页面如下图,在 “提额后贷款申请金额”单行文本框,手动输入“提额金额”。

图片

注意事项

学生输入金额必须为100的整数倍,本专科生、预科生大于原始金额,小于等于12,000.00;研究生大于原始金额,小于等于16,000.00。

步骤三

输入提额金额后点击“下一步”,系统弹框展示“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提额申请单”。如下图所示。

图片

点击【同意本贷款提额申请单的内容,进入人脸识别认证程序】按钮,弹框提示:贷款提额申请每个合同仅能申请一次,不允许修改和撤销,请您确认“提额后贷款申请金额”填写无误后,再点击确认按钮!展示如下:

图片

点击“确认”按钮,展示人脸识别授权书。

图片

点击“同意”弹框后自动展示二维码。

图片

学生需使用手机支付宝APP扫描二维码,进入助学贷款支付宝人脸识别程序。

图片

步骤四

扫描完成后,自动跳转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续贷实人认证专用通道,学生需按照提示流程进行身份认证授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意事项

①身份认证流程需用本人的支付宝客户端扫描二维码进行认证,在支付宝认证成功后,提示用户认证成功;

②二维码的有效时间为30分钟,超时后支付宝扫描提示二维码已失效;

③二维码只有一次认证机会,认证通过/失败后二维码失效;

步骤五

在手机支付宝客户端完成身份认证后,返回生源地学生在线系统,点击“我已完成身份认证,点击查询”按钮。弹出身份认证结果。

图片

点击【确定】按钮,弹框展示电子批单。

图片

用户关闭弹框,完成贷款提额申请操作。



图片

贷款提额合同查询

图片

操作流程

在“我的贷款”页,已完成提额申请(认证成功)的合同显示“审批中”。

图片

如果需要查询合同提额申请记录,可点击首页的“贷款提额申请”菜单模块,认证成功的合同申请状态为“通过,待分行审批”;

图片

您可耐心等待分行审批,审批通过后会在首页的贷款进程中进行展示。

图片



图片

学生常见问题

图片

我2021年已经签订助学贷款合同,且学校已经为我录入了电子回执,这次还能提额吗?

可以,凡2021年签订助学贷款合同的学生,无论就读的学校是否已录入电子回执,都可以申请此次提额。



提额申请提交后,我还需要重新签订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吗?

不需要重新签订助学贷款借款合同,您只需登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在线系统申请提额即可。



温馨提醒

请您珍惜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获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向学、学以致用,增强就业和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能力。

请您按照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以及弥补日常生活费的需要合理确定助学贷款申请额,勤俭节约。其中,“日常生活费”包括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饭费、教材费、通讯费、上网费以及借款学生本人其他日常生活开支。

请您与共同借款人就提高贷款金额事宜充分沟通,并且达成一致意见后,再提交提额申请。如果您提交了提额申请,我们默认您已就提额事宜与共同借款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国家开发银行不会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提额申请为由,附加不合理条件、要求转账汇款或索取个人信息,如收到此类邮件、电话或短信,请勿轻信,以免蒙受损失。

图片

转自:省教育厅